BACK

從孩子的理財教育談起

徐蕙芳 老師

   前些日子聽到某位華爾街的財務專家談及他對自己孩子所教導、奠基的理財教育,甚覺有趣,我就與家族中最擅長理財的大姊討論起來:「妳猜這位財務專家教導孩子理財的第一項功課是什麼?」「大概是從管理自己的零用錢開始吧!」「No,他是從延宕孩子的欲望著手。」在杏壇從事教育工作多年的老姊頓時領悟而道:「唉呀,我怎麼沒想到呢!」 

    談到「理財」,似乎是當今最熱門的話題之一,由於潮流的轉變、金融產品的增添,我們本身除了跟進瞭解外,也會期許咱們的孩子能有良好的理財認知及習性。但您曾否想到,在教育孩子學習理財技巧的前提,竟是學會等待延宕的願望實現,亦即忍耐等候的個性──惟有奠立品格的根基,才能達到優質的理財成效。 

    這位理財專家在孩子年幼時,即開始藉由各樣的方式教導孩子學習等候與忍住性子,比方說:他要學步兒做完某件事才吃手上的糖果;讓稍長的幼兒在逛街時看見某件心儀的玩具,學習等待到不久的某特定日子如發薪日、聖誕節或生日才採購;年齡愈長,渴望的需求愈大,他讓孩子學習等候的時間也愈久。譬如一個高中生希冀獲得某高檔電腦時,那這孩子可能得等上數個月或一年之久。惟有當孩子逐步學會控制自己的慾望,他才在零用金的使用範圍上逐漸加增。這讓我想起,很多時候我們這些作家長的在逛街購物時,往往都狠不下心讓孩子學習等候,一方面不希望孩子像我們小時候在物質缺乏的年代嘗到曾吃過的苦,另一方面又耳根軟,禁不起孩子的撒嬌與央求,結果家裡堆滿了雖新卻激不起孩子願意再碰觸的玩意兒,而我們也錯失孩子練習耐心、珍惜選擇的機會及體驗到願望實現時的欣喜。同樣地,很多家長都不明瞭為什麼蒙特梭利教室每項教具都只放置一份,讓喜歡的孩子們無法同時盡興,必須等待、輪流使用,此乃因為蒙特梭利博士所設計的教學並非只著重於智能的啟發,她更在意的是人格的模塑──等候、表達、禮讓、輪流,都是學習人際間尊重的啟航。 

    在培訓孩子理財教育之際,允許及捨得孩子面對挫敗也是必要的過程。這位華爾街的理財大師剛開始教孩子運用零用錢的初期,也許一週一點小金額自由使用。當孩子逐年成長,使用期限及金額比例逐漸拉大,而孩子需要擔負的責任也相對提昇。比方說,如果孩子將一個月的零用錢在一週內花完,那麼家長必須忍得下心讓孩子承擔剩下三週『諸多缺乏』的結果。這位專家在孩子進入高中時,已試著讓他們學習分配自己半年、甚至一年份的某些民生消費,所以孩子在錯估自己預算能力,搶先購買某高金額的電子產品,導致後來無力更換破損的運動衫及球鞋,作父母的雖有綽餘的經濟能力,亦要狠下心讓孩子面對同門手足外觀落差的結果。只有當孩子有能力調配處理自己的收與支,才有資格使用像『信用卡』這等抽象的金錢代幣。我想今天社會中有許多不幸淪為『卡奴』的朋友,恐怕都是因為在成長過程中沒有機會操練自己的節制力所致。 

    我們總以為『理財』就是掌握時機、賺取更多的金錢,孰不知理財乃是在收入與支出間拿捏得稱、運用合宜的一種管理能力。而『理財教育』並不是學習把玩金融產品的獲利技巧,而是植基於孩子的品格教導──幫助孩子面對欲望有自我掌控的理性、承擔選擇後相對的責任,因為惟有穩定健全的人品,才能冷靜持恆的掌舵理財。 

    現今由於社會流行速時文化,任何事務只問速率進展而疏忽根基穩固與否的長程考量,連帶影響到許多父母對教育的觀點,如果我們只看重孩子的學業成績或才藝表現,而輕忽道德修養及品格教育,就算孩子進入一流學府和斬獲高職,恐怕也難終身守成。就如學習理財的前提是自我節制(self-control)的涵養,需要長時間的練習,「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任何英才的養成,除了技藝、更在乎內涵的深度。而如今的教育體制也多從經濟角度著眼,只重視智能學科成績,其餘皆置於其次甚至不被看重,就好比今天美國的公立學校受於經費短缺,已取消美術及音樂等美育教學(若有,乃是各校家長會自行籌款設辦),道德教育更無人問津,除了降低孩子上學的樂趣和意願,更衍生出不少社會問題或傷害性的悲劇。在執筆此文之際,正值台灣諸多弊案醜聞曝光的熱潮,在觀看熱鬧之餘,願我們這些為人父母者,也更多省思教育的本質、目標及影響力。

(曾載於蒙特梭利雙月刊第7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