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與師同樂

徐蕙芳 老師

剛開始踏入幼教領域,除了面對孩子的教學工作,最不希望碰到的就是刁難的上司、個性不和的同事、以及棘手的家長;當了主管之後,不僅要向老闆交待營運業績、維護老師們的教學品質及相處的和諧外,另一主要壓力來源,也是來自『傲客』的家長。等到升格為媽媽後,在瞭解老師角色與立場的前提下,雖期許自己是個不找麻煩、避免老師們反感的「好家長」。只是當孩子發生問題時,如何能清楚表達又適切拿捏,似乎也是比想像中困難的挑戰! 

比方說:孩子在就讀的第一所學校好不容易適應後,因暑假老師輪休採取併班的情況下,不熟悉他的代班老師因他午休時間無法入睡,不知是出於疲累產生的情緒或基於玩笑,竟用孩子的枕頭壓住他的臉,讓孩子心生恐懼而排斥上學。在反覆問詢瞭解狀況後,我沒花心思就在校長及原本的老師面前脫口說出了這事,當她們臉色下沉的剎那間,離開職場的我才猛然驚覺自己犯了大忌──任何主管不會、也不能輕易承認這等牽扯到兒福法規的事件(特別是美國向以好訴訟聞名);從管理的角度而言,護衛下屬亦是維護團隊士氣上策。校長當場嚴正否認表示:她學校的老師絕不可能會做出這等事!在這件事上雖摸了一鼻子灰,卻也提醒我不要輕易向老闆或上級主管打報告,一來對問題的解決不見得生效,另來你無法確知的老師們(請注意:不是只有當事者一人)是否因受到壓力而對孩子產生不必要的情緒或貼上標籤。 

當然,孩子發生狀況或出現不良反應時,作家長的我們不可能坐視不聞,讓問題持續或變劇,我常告誡自己:最重要的是把問題作〝有效率的解決〞,不要讓心疼的感受、老師不公的揣想打亂了應對之道,和老師一齊並肩面對、相互配合,該是雙贏的兩全之計。記得孩子在他最喜歡的蒙特梭利學校入學之初,共用置物櫃的同學老是霸占所有的空間而將兒子的衣物丟落地上,剛開始我要求孩子學習和對方溝通或請老師幫忙協調,都不見成效,於是我帶著孩子當面請洽老師的協助,老師也立即在我們面前告知那個孩子置物櫃中哪部分是他的、哪部分是兒子的,哪部分又是兩人共有、分享的空間。只是爾後的幾天,兒子的東西依舊被扔棄在地。問詢老師,她只是無奈地將對方的東西擠回應屬的空間,莫可奈何表示對方的東西太多……所以,我就進而“請教”教學主任,學校可否為這等情況作有效的安排?終於我們得到永久的解決,在兒子就讀的兩年期間,類似問題從未再現。把焦點放在事情的解決,採以循序漸進的步驟,可以避免許多無謂的誤會,也幫助我們的孩子免除承擔不必要的情緒轉移。 

也有某些情況,是必須明快地把握時機處理,以免留下困擾的後遺症,然『對事不對人』總是不變的先抉要領。有回,在學期的最後一天,當我去接兒子,只見他神色異常、一路悶悶不樂,回到家中詳問後,從他口中獲知因學期結束而老師發放禮物,同學們都各有一份“小書”,唯獨兒子沒拿到。「是不是你在團體時間(Circle Time)和同學聊天分了心,老師故意跳過去、所以沒發到你?」曾聽他老師提起,兒子在團體時間會跟同學講話而不專心,「沒有,我沒有講話,我一直用眼睛看她,但她沒看我、也沒叫我的名字…」兒子語氣愈來愈弱,「Mary老師忘掉我了…」說著說著雙眼就紅了起來。這可讓我想起,到學校接他時,別的孩子都是大包小包提著,我家這小子除了平日的便當袋,只多了口袋裡的一個小貝殼;還有,平日放學回家前,我要求孩子跟老師道別,老師有時也是漫不經心,愛理不理的。再想起孩子仰臉專心等候,從期待到失落,雖明白學校不會準備什麼貴重的禮物,但看到他滴滴答答的眼淚,心裡的情緒就油然上昇,加上“老中”在當地算是弱勢,老師是欺負他個性老實、英語表達不流暢、還是抱著種族岐視的心態?這次當眾開了初例,我若悶不吭聲,下回是否又有〝軟土侵骨〞的後續?那一夜思潮起伏,轉輾難眠─我決定要搞清楚其中原因,但猶豫著當如何討回公道又不會帶給孩子負面的影響? 

第二天恰為老師工作日,算準了時間撥電話,我向辦公室描述兒子前一天的概況,禮貌地問詢:是否方便直接請教導師事發原因?經過代傳,老師果真迅速回應。原來同學們拿的是緊急儲備糧(因加州為地震帶,學校要求每個家長為孩子購置備用)由於同學有些畢業離開、或轉移另一分校,也有些儲備已屆時需重新另購,所以兒子誤以為錫箔紙包裝的乾糧是小書禮物…在情緒當頭,我們很容易有多種揣想,〝對事不對人〞可幫助我們客觀解決問題。「兒子好難過,說妳把他給忘了,我就知道其中有誤會,Mary老師不會這樣的!」我以肯定的態度回應,果然偕大歡喜,同時也拉近彼此的距離。 

其實,幼教老師是很需要被鼓勵的,他們的工作煩瑣、責任重大,而薪津所得又未反應出相對的報酬,若非興趣和志向的支撐,是很難持續敬業的熱忱。為了我們的孩子,也為了社會積極的正向循環,我們作家長的是有義務常為孩子們的老師打氣,所謂“打氣”並不是用物質籠絡,很多家長選擇送禮表達,但就我的經驗來說,發現老師的努力給予及時的肯定和支持,似乎更能鼓舞士氣。比方說,當我告訴老師兒子回家複述她講過的故事內容或模仿兒子唱作兼具的兒歌給他的助教看,她們開懷的程度似更勝接收其他的饋贈。某些節慶送些適度的小禮物,不僅教導孩子學習禮儀,也會帶給彼此相互的愉悅;在美國,讓孩子在聖誕節和情人節給老師一張精緻的卡片和花心思的小東西會讓他們覺得很甜蜜。以往在台灣,我不喜歡家長在年節送禮,因為有時會帶來一些困擾,但家長若能在教師節帶著孩子表達心意,我打心底歡喜那背後的意義,特別當今台灣取消教師節的休假,以及師道漸衰、道德褪落的此時。 

當個好家長,並不意味要和孩子的老師作親密的朋友,而是從教學的立場給予老師精神的支持,讓孩子遇到的問題能獲得合宜的解決。以身教帶著孩子尊師重道,不僅鼓勵幼教老師的工作士氣、為社會帶動積極的影響,更能幫助孩子從小修養禮儀,學習與人正向互動,甚至有助提昇孩子的EQ的能力喔!

(曾載於蒙特梭利雙月刊第6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