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孩子參與『咱們』的家事

徐蕙芳老師

    提到家事,從柴米油鹽醬醋茶的三餐預備,到清理環境、整修器械等維護事工,舉凡食衣住行育樂的領域概都含括,真是煩瑣不堪,若非資賦鼎異或經驗老到,一般人都鮮難在短時間學會拿捏得當。由於執行家事的人鮮少得有薪津,加上家事本身「做好了就看不到、沒做或做不佳就立即瞧見」的特性,若再碰到不會感恩的家人,真會讓家庭主婦終生活在低成就的陰霾中。

 

讓孩子做家事,尤其讓稚齡的幼兒參與家事,是許多父母極捨不得執行的決定,等孩子年紀稍長,功課作業較為增加,似乎又難以開口要求,直到孩子各大會考告一段落,此時父母親又忍不住發起怨言,面對從小嬌縱慣的孩子怎麼也使喚不來….然而,換個角度來說,自小就從未接觸家事料理的孩子,要他們剎那間就能上手,也的確困難,當媽媽或爸爸開始嘮叨之際,乾脆腳底抹油,溜之大吉。我自己本身就是個例子,小時候只要拿出「功課好多」、「明天要考試了」,就把排定要做的家事通通推得乾乾淨淨,加上父親認為女孩子嫁人後得做一輩子家事,趁著還待字閨中就多寵些,只要我說得出任何理由就任憑賴皮。但他老人家怎麼都想不到,因為不善料理家務,我還未嫁人就開始為此辛苦啦──大學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為了要協助維護工作環境的整潔,我必須拿起掃把掃地時,除了手腳慢、做不太來,內心更是委屈、彆扭,而那份不必要的屈辱感也跟著我多年,說穿了,這就是被嬌寵慣的後遺症。

 

很多時候,我們不自禁為孩子找各式理由推託參與家務事,孰不知反倒剝奪孩子學習的機會。從小學習做家事,無疑可幫助孩子奠定照顧自己的生活能力,另外,孩子可以從周而復始的演練中鍛鍊動作的協調,以及從不同種類的家事學習中提昇自己分類和規劃的能力,依據研究亦顯示:從小會幫忙做家事的孩子較為獨立且有自信。關於這部分,我也真從自己的同學、朋友和同事中見證到他們動作的俐落及行事的效率。在美國重視教育的傳統家庭中,父母透過親自教導兒女學習各樣家事來增進親子關係,剛開始是爸爸或媽媽做,讓孩子從旁觀看,進而逐步放手由成長中的孩子漸進增加參與的範圍,所以典型的美國孩子會自行更換機油、保養車子、整理園藝、修理電器、油漆房屋,並簡單的木工及烘焙烹飪,反觀亞裔移民的孩子,書雖念的不錯,在生活自理部分則較偏顯嬌嫩。

 

記得起初從事幼兒教學時,我興緻勃勃和家母分享一張教學成果的照片,上頭是一個未足兩歲的可愛幼兒認真傾倒自己如廁後的尿桶,被家母緊張地責備:「這照片被家長看到一定會怪老師偷懶!」可不,許多舊觀念認為愛孩子決不可讓他受苦,讓孩子做家事就是因為大人偷懶,其實我希望家母看到那孩子圓嘟嘟的小臉顯露出的篤定和自信,而且老實說,這種大人捻手就可做好的小事要教會孩子,實在還比較麻煩。孩子還小、上學回來累了、只要求孩子認真念書就好了、讓孩子做不如自己動手快….我們替孩子找了許多理由,也在無形中錯失很多教導的機會。我自己在這部分也犯了相同的錯誤,由於兒子體質過敏、自幼多病,我總捨不得叫他參與家事分擔,所以當我頭一回要求他擦拭餐後自己那塊凌亂的桌面,才聽聞兒童保護法的他竟生氣怒斥:「我要告妳虐待我!」讓我好笑又好氣,從未有過的要求和教導促使他認定只有我才是應該做家事的人。

 

    別以為孩子功課多、活動忙、身體弱,面對家務事就可以置身於外,因為每個家長都知道:在真實的世界裡,無論再忙、再累,人總要吃喝拉撒睡的生活,而這些生理需求就產生了家事,既然家事是咱們大家的事,只要是家中的一份子,便有權也有責來參與。然而,各式各樣的家事也有輕重緩急的順序,如何調配、簡化及掌握時間,愈早帶領孩子從觀摩中學起,愈容易教導他們把握管理的要領。曾有人教導我,管理家事仿若管理自己的事業,如何把握時機、分配權責、運用資源及掌控績效,是很真實的人生功課,也是孩子值得學習的基礎課業。

 

    帶領孩子參與家務的前提,在於引導、示範如何做家事及建立他們面對真實人生的責任感,而非要他們實質擔負份量過多的工作,乃是從家事中的部分流程開始參與,所以即使才剛學會走路的小娃娃,也能加入分擔的行列,比方小哥哥可以替搖籃中的弟弟妹妹拿尿片或幫忙將地面的小紙屑撿起投到垃圾桶,幼稚園的孩子可以將裝髒衣物的籃子提拿到洗衣機旁協助清洗和協助家長把市場買好菜的購物袋移送往廚房等等,您會發覺年齡層愈小的孩子意願愈強。常聽見父母抱怨孩子一旦能升任工作時就變懶了,其實很多時候是我們在態度上的疏忽─在幫助孩子持續執行的動力方面,除了適切的鼓勵或讚美,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禮節,千萬要避免用『上對下』的命令句或拿親友鄰舍的例子作為比較、以及『你應該要』的強迫語氣來要求孩子,老實說,這都是我引用原生家庭模式曾犯過的錯誤,年長的老大就為此表示反感和抗議。現在我學習儘量多用『請』和『謝謝』來邀請他們的參與,一旦有失誤,也立即說『對不起』坦承,所以我發現不僅家事有人分擔,孩子彼此間的互動也開始學會運用禮貌字句。透露一個我鼓勵孩子繼續從事我希望他們做的事情之秘方,在孩子能看到的範圍,我會以笑臉相對、用力點個頭,然後豎起大拇指──這是孩子極喜歡的方式,往往更勝於其他言語。

 

    蒙特梭利博士認為父母對兒童的有責任,並不是因為孩子是父母所生,所以父母就對孩子有完全的控制權,「因此,父母的權威並不是來自於自食其力的尊嚴,而是來自於他們能給予孩子們的幫助,父母親真正偉大的權力與尊嚴即端賴於此。」支持此看法的著名心理學家艾瑞克生(Eric Erikson)亦曾說過:「父母親在面臨孩子的成長時也不斷地面對挑戰生活,因此父母就應該和孩子一起成長。」誠懇地邀請您,一起進入這個成長的行列,趁著孩子年幼正在奠定根基的時候、趁著我們對孩子仍有影響力的機會,學習帶領孩子參與屬於『咱們的』家事。

 

(曾載於蒙特梭利雙月刊第9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