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尊重與自由之間的探索

徐蕙芳老師

今日的台灣已從『開發中國家』躍居為『已開發』的地位,教育體制亦隨著人本主義的倡導而走向更前衞的開放,身為這個時代的父母.,不知您是否和我一樣,在願意尊重孩子的前提下,常為揣思給予孩子選擇權的範疇而苦於拿捏尺度。

 

以往自己還在蒙特梭利學校工作時,家長常常訝異孩子進入學校一段時間後有很大的進步,特別是獨立自主方面有驚人的展現,身為老師的我們總會告訴家長:因為在蒙特梭利教室裡,每個孩子都受到尊重,且有完全的自由挑選學習的『工作』,在不受他人干擾的情況下,按照自己的進度學習,所以能發展出自己的獨立和自主性。當家長按此原則依樣畫葫蘆搬回家中,給予並尊重孩子所做的選擇,然後就碰到許多為難的狀況,比方說,寒流來襲,孩子卻堅持穿著夏季的薄衣短裙;客人來訪,孩子不願意開口打招呼,將父母的提醒斥耳不聞等等。在家庭與學校之間想要落實一致性的教育,讓許多家長有著丈二金剛摸不著腦袋的困擾。

 

現在自己有了孩子,從管教的觀點衡量該給予孩子的選擇空間時,我更深刻感受到過往學生家長在這方面的困惑。蒙特梭利博士是位尊重兒童人權的教育家,她注意到當時孩子所有的一切都必須配合成人的世界,所以從改變教室內桌椅尺寸開始,她設計了一切以孩子為主體的學習環境,並帶出一系列改革性的教育觀點。身為接受過蒙氏教學專業訓練的老師,我讚賞且敬佩她深入又具體的教育觀點,但從教學職場轉換到柴米油鹽的實際家庭生活中,起初我還真陷落很難平衡的矛盾迷思中,特別是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該如何拿捏給予孩子做決定的空間?經過反覆的琢磨索思,尤其透過回憶以往在學校和孩子相處的點點滴滴,我才更多發現蒙特梭利博士的巧思

 

蒙氏教學的執行並非僅侷限於『教師』,乃是由『預備好的環境』、『配合兒童發展所擇取的合宜教材』及『受過訓練的指導者』三要素一起的配合。『教材』和『指導員』是毋庸置疑的,而所謂『預備好的環境』則是針對教室內的孩子量身設計的空間,其中除了考量孩子的安全、引發學習動機的趣味,另外亦包含依據兒童發展的階段來定準之教學內涵及程度,所以當孩子能夠遵守教室規定的紀律,便能在這個整體以孩子為中心,並經過精心挑選、預備妥當的環境裡,充分享受自主權,隨其所好的選擇也會得到全力的支持。

 

但是,一個家庭的組合卻包括了許多不同年齡層、不同角色定位的成員,在整體環境的分配及安排上,不太可能只作單一性的考量,即使許多疼愛孩子的父母很願意將房子貢獻為兒童樂園,在孩子未能完全為自己的生命和生活負起責任之前,容我提醒一句,身為監護人的父母是無法給予孩子全然的自主權。以往一句廣告詞「只要我喜歡,沒什麼不可以。」聽似順口合理,卻帶出許多霸道的危機,當我們以尊重孩子為美名,輕易放權給孩子超乎他們能承擔後果的選擇時,也是十分不智失妥的。相對來說,當孩子足以承接自己抉擇的責任,父母親又不肯放手時,也會抑制孩子培養獨立、邁向成熟的機會。

 

其實,即使在「開放式教育」的學習環境中,也並非讓孩子作全然的自主選擇。正如蒙特梭利博士所言「孩子的自由必須以團體的利益為範圍」──就像昔日當我帶著學生到公園散步或戶外教學時,為了整體安全的考量,孩子除了遵循紀律和老師的指令,幾乎談不上個人作主的選擇空間。同樣的道理,為求家庭的和諧,成人和孩子都必須學習彼此的尊重,至於孩子能否有此認知,惟端賴家長智慧的教導。個人有點感慨的是,今日許多有涵養的父母,小心服事、謙恭尊重家中未來的主人翁,卻養出蠻橫不講理的小霸王,我想可能就是在彼此雙向尊重的欠缺。當孩子從小就習慣別人給予尊重的禮遇,卻不知道該如何尊重與其互動的他人,這是孩子人際發展上的欠缺和隱憂。

 

在蒙特梭利教室中,您能夠看到所有孩子自由自在地挑選學習的項目,眾多的同齡層孩子穿梭在同一空間,大家忙碌卻不互相干擾,遇到相同的選項會彼此商議先後順序,輪到後者的人也能耐心等候,充分展現出尊重的氛圍,是因為這是個經過設計的學習環境,有受過訓練的專業老師營運及維護,在引導每個孩子確實能遵守紀律後,才允諾其信任的自由。而家庭卻是提供不同成員共享歸屬感,滿足不同年齡層需求的空間,家庭環境不像學校是專為教育而特別設置的環境,所以家庭教育是在生活中透過家族全體成員自然地在實際生活中進行,也是遍及人生所有方面的教育,也因此,家長才是家庭教育的中心。身為父母的我們必須盡可能透過家庭生活來強化孩子從學校學到的正面教育效果,但也該明白家庭環境存在著侷限性的事實,家庭的日程安排是根據生活而非針對兒童的教育。因而在我們讓孩子為自己做選擇和決定之前,必須事先考量且設定規則和情境的,換句話說,先在預備好的環境和範疇中讓孩子練習抉擇,才依照孩子的成長逐步擴展他們可做決定的空間,我們亦從這過程中操練『放手』。猶如前述所提之例,在孩子還不會判斷天氣狀況來選取合宜衣著前,我們可為他們先挑好三套適合的搭配,再讓孩子從中擇一;至於向家中客人或長輩打招呼,那是應盡的待客之道,屬於生活必須的禮儀,家長除了該事先教導,也應有所堅持,而不是順著孩子的心情讓他們可有可無的選擇。我家的孩子靦腆害羞,總是躲在成人背後怯於開口,但我要求他們至少揮手、微笑表達友善,只要反複數次,不需嚴懲處罰,孩子自然明白這是人與人互動的必要禮貌,從小養成優良的生活習慣會裨益他們日後發展的人際關係。

 

『尊重』不代表任憑或輕隨對方的滿足,讓孩子參與決定和允許孩子選擇,也並非毫無邊際,乃是依循孩子能承擔的範圍逐漸授權。當孩子還年幼的時候,最最需要成人尊重的,大概就是他們的「速度」,特別是他們的學習時,極需成人尊重符合他們自己的步調,讓我們多一點耐性克制催促或插手幫忙,從支持的角度允許孩子自己完成諸項的練習,就是對孩子最高的尊重。

(曾載於蒙特梭利雙月刊第8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