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在教導與收成之間

徐蕙芳 老師

  前陣子,有位好友來電提及孩子的過敏現象,於是有過敏兒的我們便開始那聊不完的媽媽經。談到雙方孩子的鼻子毛病──她孩子總有流不完的鼻水,而我兒子有慢性鼻竇炎和習慣性流鼻血,當我們探討這現象的形成原因,不約而同的是來自孩子沒有將鼻涕擤乾淨,這兩個小孩不是隨意擦拭或將鼻涕倒吸鼻腔,長期下來便形成了慢性疾病。好友感慨的說「就像我兒子幼稚園的老師所說:這是小孩子的通病,沒辦法的啦!」關於這點,我倒是有不一樣的看法。 

記得我剛接觸蒙特梭利教學時,就常聽單偉儒教授談到日常生活教學中,教導孩子的第一步就是『學習照顧自己』,他常引述蒙特梭利博士最初在貧民區的第一所「兒童之家」,乃是以一系列日常生活練習作為一天教學的開始,其中單教授最喜歡舉的例子,就是教導孩子擦鼻涕,當孩子學會正確地擦拭、清除自己的鼻涕時,他會有種建立自尊的喜悅感。在我從事蒙氏教學工作後,我真實地應証了這部分,每每我帶著感冒流鼻涕的孩子或才哭完的新生到日常區的小梳妝台拿紙巾擦拭後,孩子總會望著鏡子回映出乾淨的自己而露出滿意的微笑。所以經過正確而完整的教導過程之後,孩子是願意且樂意自行動手擦擤鼻涕的。 

談到這兒,您一定納悶為什麼我這個蒙特梭利老師卻沒把自己的兒子教好?那倒真是我的疏忽。因為在兒子被診斷出慢性鼻竇炎之前,我從未注意到臉上總是乾乾淨淨的他並未完全學會擤鼻涕,也就是把鼻涕真正擤擦乾淨。兩年多前,從未停止吃藥的兒子,經過敏專科醫師診斷出氣喘加慢性鼻竇炎,必須另再額外加藥時,我心裡總有說不出的憂愁可是,兒子那位白髮蒼蒼的小兒科醫生卻給我不同的觀點,他認為並非所有患鼻竇炎的幼兒都得完全倚靠藥物治療,就我兒子的狀況而言,若能每次確定將鼻腔的鼻涕清理乾淨,仍有痊癒的可能,我這才重新審視兒子擦鼻涕的狀況──重新教導、重新示範、並仔細檢查確認。 

我們很容易以為:凡教過的東西孩子一定都會,或是孩子已做對過一次就認定他已經學會了,所以當孩子在我們教過後又再犯錯時,類似的誤解會讓我們不由自主的火冒三丈,覺得孩子不是故意挑釁、要不就是偷懶不做。我曾在坊間發現一本書『優秀是訓練出來的』(道聲出版社)提到一個有趣的觀點:認為教導和訓練是不同的,華人父母對孩子的教導很多,卻鮮少認知在教導後需要給孩子有反覆練習的訓練過程,孩子才能培養出正確的習慣,也就是長久且真正的學會。而這部分恰巧能解釋蒙氏教學理念所倡導之「兒童對於社會的貢獻──正常化」,蒙氏教學所有的預備和努力乃是為矯正偏態的兒童性格,以培育出能專心、有毅力、守紀律、有正常社交發展能力等具有穩定且強壯之人格特質的孩子。在蒙氏教室中預備的各項“工作”中,都具備了所謂的“錯誤控制”,當孩子在操作這些教具的過程,藉著錯誤控制的協助,孩子能不被干擾且自行反覆練習中學習,而達到專注及享受自我成就的滿足和喜悅,進而培育正常、優質的人格特質。 

暫且不談這些理論,您大概也想知道小兒在重新教導擤鼻涕後的今天有什麼改變?是的,他那動不動就鮮血直噴的習慣性流鼻血已經痊癒,偶而鼻出血,也能即刻止住,不像以往那麼頻繁且總要耗上二、三十分鐘、用盡各種方式才能止血;至於鼻竇炎的毛病,亦有顯著的改進。經過這麼多的努力,您以為他已經全然學會擤鼻涕了嗎?那可不,很多時候,我仍須從其過程中發出的聲音頻率分辨、繼而提醒,他才在「喔──」的回應中確實完成。其實,我們成人不也一樣嘛,從『知道』到『能做到』,以致『熟練』而『習慣成自然』,同樣也需要一段過程。 

有句名言說道「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我們花心思教導孩子,不就是希望他們能將所學的正確觀點持之以恆,並落實於生活之中。對於知識的認知,孩子在學習後需要有段時間,方能理解才常記在心;對於良好習慣的養成,以及人格品行的栽培,更需一段反覆練習的歷程,讓我們在明確的教導之後,也試著體恤咱們的孩子會有很多不完美或仍未完全學會的演練──在期待收成前,我們的耐心可以成就更穩定、更成熟的果實。

(曾載於蒙特梭利雙月刊第75期)